新內閣人事 農業部長陳駿季真除、陳淑姿掌主計總處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將於5月20日上任,首任內閣人事也持續布局中,賴清德已於4月10日上午公布首波內閣名單。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表示,應會有5波左右階段頒布。

第一波由呼聲最高的民進黨前主席卓榮泰接棒行政院長,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鄭麗君接任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秘書長為龔明鑫、行政院發言人為陳世凱。

第二波12日揭曉五部會首長,包括內政部長劉世芳、交通部長李孟諺、法務部長鄭銘謙、教育部長鄭英耀和文化部長李遠(小野)。

第三波16日一口氣公布六位財經部會首長,包含經濟部長郭智輝、數位部長黃彥男、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國發會主委劉鏡清以及工程會主委陳金德。

第四波19日公布五部會首長,包括環境部長彭啟明、勞動部長何佩珊,衛福部長邱泰源,客委會主委古秀妃,原民會主委曾智勇。

第五波23日公布6位部會首長,包括財政部長莊翠雲、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行政院人事長蘇俊榮均,農業部長陳駿季,以及行政院主計長由陳淑姿。

工商社論/發展與監管、興利與除弊

 

準總統賴清德的內閣人事逐漸完成布局,金管會主任委員一職由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彭金隆出線,其長年勤於筆耕提供金融政策建言、協助民間組織與官方溝通問題的能力,均令外界印象深刻並多有好評,對新主委的期待頗深。雖不像經濟部、勞動部的準首長,剛上任就要直球對決,面臨解決水電缺口、年金破口的考驗,但大環境變動給金管會帶來的挑戰之巨大,相較各部會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提供一些觀察,願能有助台灣金融發展更上一層樓。

彭教授早年任職於財政部期間,曾參與「金融控股公司」制定的立法過程。當時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主流是透過機構的壯大、提升經營績效,台灣長期實施的分業管理也逐漸不合時宜,且許多集團旗下已擁有銀行、保險、證券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公司,客觀上而言也須要建置一完備的架構,方便監理的落實。

具體做法則在美式的金融控股與歐系的綜合銀行兩者間進行評估,最後決定採取金控模式,並發展成為當前主要金融機構的運營方式。而財金部會的各分業監理單位也配合著予以整合,成立了「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成立之初的監理機關雖以「監督管理」為名,運行上卻更重視發展機會的賦予。為了鼓勵不同金融機構,願意在金融控股的框架下整合,財政部提供了「共同行銷」與「連結稅制」兩項優惠,台灣金融市場於是掀起一場浩浩蕩蕩的革新,一口氣出現了十多家金控業者。只是隨著主政者的異動、政策出現更迭,不只跨領域的行銷困難提升,租稅優惠也難以落實,相當程度壓縮了發展的機會,而擁有著特許業務准駁、金融檢查大權的監理機關,予人感覺顯得名符其實。

惟國際金融市場變化卻是一日千里,以目前來說,比特幣為主的虛擬資產發展是最明顯的例子。它擁有價格波動大、高度運用金融科技等特性,並不受傳統監理思維的歡迎,卻是當前國際上發展快速的金融商品之一,還透過市場壯大聲勢,不斷的衝撞現有監理的束縛,或爭取更多開放的機會,美國亦於年初開放了比特幣ETF募集的申請。

身為虛擬資產主管機關金管會,從專法的擬具到對市場開放度的拿捏都是話題,如再把問題放大來看,台灣作為一個科技之島,對於持續湧現的創新科技顛覆傳統金融市場的現況,相較於世界各國更應能敏銳地察覺,監理機關如何看待這樣的發展趨勢、對於發展新種金融商品的態度為何,受到高度矚目。但如果以金融沙盒實驗的成果來看,不免令人對監理單位有著「防弊重於開放」的擔心,監管和發展兩項指標間如何拿捏,乃至是否如同金管會成立時的初衷那樣,順應時勢再一次將機構組織架構予以調整,值得好好思考。

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還有一項背景值得一提,即台灣的金融機構要從「小而美」轉為「數大就是美」,是當時的主流想法。也的確,台灣沒有一家規模能擠進世界前百大的銀行,導致國際業務發展與人才吸納都力不從心,頗令當時的執政高層耿耿於懷,因此以台土合三家公股銀行為主合併的計畫,一直都是口袋中的選項,但由於工會抵制在內的阻力甚大,終未能實現,反而是組建金控公司後發先至,還發展成為當前台灣金融機構的主力隊伍。

金控公司以龐然巨大的身姿現身市場,對於中小型業者經營帶來壓力,對同行起到「大丈夫當如是」、「彼可取而代之」的示範效果,加上陸續出現的問題金融機構待價而沽,很長一段時間裡,不論同業或異業間的金融整併此起彼落,有企圖心者都在持續尋找屬意的併購對象。

以目前而言,台新金是否會與新光金整併,以及京城銀行花落誰家,即為受到市場關心的兩大案件。惟每件併購案涉及的層面都相當複雜,從彼此間實際利益的盤算、合意或非合意整併、工會勢力的安撫、監理條件的配合到金融市場的穩定等,都是問題,在台灣金融機構大型化的過程,要如何因勢利導推動整合,同樣是金管會必須扛起的責任。

新主委願意重返官場奉獻所學,輔之以30多年來在金融領域累積的人脈,相信對諸多問題如何處理應已有構想,期待其能對症下藥,推出令人眼睛一亮的作法,看見台灣金融發展的未來。

工商社論/碳費?碳稅?請新環境部長停看聽

 

近年為因應全球淨零浪潮,我國亦提出「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各部會連連祭出新決議,盼能加速台灣整體社會轉型。考量氣候治理複雜性,需跨部會協作,且本於尊重專業,現由環境部作為碳機制主導機關。然而由於碳費費率遲遲沒有定案,導致以出口為導向的我國產業無法提前整備,恐在無形之中削弱與他國產品競爭公平性。

隨著全球永續發展持續推進,逐步將過往外部成本進行內部化,不論政府是開徵碳費還是碳稅,對產業界而言,最關心的仍是徵收金額和範圍必須清晰,以便於規劃成本和調整營運策略。這也是長期關心極端氣候威脅的準環境部長彭啟明上台後的當務之急。

由環境部召集的碳費費率審議會於3月召開兩次會議但未有結論,有委員希望後續討論能基於科學基礎,要求提供碳定價子法草案。環境部表示在4月下旬再度召開審議會會議之前,會預告此一草案。而針對產業界憂心碳費徵收,恐將對我國產業之國際競爭力造成衝擊,現任環境部長薛富盛也允諾將於未來二個月內,研提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可行性評估報告,並提請行政院討論,若法源不足,願意啟動修法。

事實上,如果要課徵碳費,政府亦必須要注意適法性問題。使用特別公課這種經濟性管制工具,政府需要確保徵收的這筆金額能否適當反映企業排碳的外部成本,避免絞殺性課稅的問題。而收到的碳費則是要確保投入國內的減碳行動,使其符合《氣候變遷因應法》的立法宗旨,達成2050淨零碳排這個目標。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徵收碳費的合法性就會受到質疑。

碳定價制度在台灣落地後,終於能將企業過去經營時產生的外部成本內部化,進而加速企業經營方針的調整,讓國家整體往零碳經濟邁進。如何讓碳定價工具可以如實運行,政府在制度的設計上,除了要注意合理性外,師出有名也是重點。然而近日環境部的多種舉措,無疑在進一步減損課徵碳費的合理性。

首先,碳費作為一特別公課,在課徵時必須高度考量課徵的目的以及對象的同質性。我國碳費制度的法源是來自《氣候變遷因應法》,而依據該法的立法宗旨,碳費的課徵應能「降低與管理溫室氣體排放,落實世代正義、環境正義及公正轉型,善盡共同保護地球環境之責任。」但主管機關卻提出各種優惠方案,甚至提出在一定排放量以下企業免徵碳費,種種舉措無疑在削弱課徵碳費的合理性。倘若氣候變遷已是這個世紀的最大課題,那主管機關就應該拿出決心,讓整體國家的轉型期能縮短,而不是用包著糖衣的毒藥,減緩轉型進程。

其次,台版CBAM絕非淨零轉型第一優先項目。歐盟CBAM自去年10月上路,原意是為了防止碳洩漏降低歐盟國內的生產實力,因此透過要求部分管制進口商品需依據商品碳含量繳納一定費用,進而使歐盟境內外業者能處於相同的競爭條件。而我國工商業界代表在課徵碳費一事定案後,便不斷要求主管機關研議台版CBAM,增加國內業者減碳誘因,但這樣的訴求不只倒果為因,更無法讓業者加速實現淨零轉型,對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也毫無助益。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1年提出的報告顯示,台灣的人均碳排是全世界第十高,有論者認為這樣的數字證明了台灣的碳洩漏風險相當高,但這樣直覺式的反應,則是完全忽略了台灣的產業樣態與排碳主因。一來,台灣國內的碳排是以燃燒燃料產生電力為主,最主要的原因正是過低的電價使企業不重視節能的成效,要扭轉這個情況勢必要調整電價使其能反映真實的成本。再來,台灣產業自上世紀末開始,早已逐步將生產基地轉移至生產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更低廉的地區。換句話說,台灣若有生產力外移的狀況也不會是歸因於碳費的課徵。

最重要的一點,歐盟之所以要防止碳洩漏,是因為在歐盟境內碳排成本過高,2023年甚至高達每公噸100歐元,遠超世界銀行建議的定價。反觀國內,若我國碳費以環境部建議的每噸新台幣300元來課徵,根本不會發生碳洩漏的問題。因此在我國碳定價追上國際建議金額前,討論台版CBAM對於台灣的淨零轉型,實無任何幫助。

考量到台灣是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政府還需要努力通過國際談判,盡量減少雙重課徵的風險和影響。同時,政府宜善用既有之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平台,以打破本位主義,建立碳治理機制,驅動跨部會協作,如此將有助於環境部攜手相關部會共同合作。

時值新政府上任前夕,面對持續變動的世界,政府應有完善內外舉措,對內藉由多元溝通,凝聚社會共識,對外積極接軌國際,掌握全球變化,以維持我國於永續浪潮下之競爭力。

 

相關新聞

我國自民國53年起開辦「所得分配調查」,這份調查已持續60年,而有關「財富分配統計」遲至民國80年開辦,就此一次,相隔30年,...
520新政府上任,台灣經濟未來四年發展將正式開啟新的篇章。基於「執政百日決定政權成敗」的政治智慧,社會因此關注新行政團隊在上任前三個月,...
賴清德政府的內閣新人事政務副首長出爐!有留任有新秀。其中經濟部主管外貿的政次陳正祺留任,至於原政次曾文生據悉將會專任台電董事長。...
中央銀行今年首季理監事會議紀錄摘要出爐,外界解讀貨幣政策基調為「鴿中帶鷹」;除有理事稱「市井小民對物價上漲相當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