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近期觀察COP29會議回歸自然的倡議,仍是雷聲大雨點小,面對氣候調適、減緩,自然解方,台灣相對於那些還要祈求別人幫助的未開發中國家, 因及早為減緩、調適布局,尚有因應的實力,這些實力多緣自於今天出席的老師們,在永續發展上的契而不捨。 氣侯變遷與台灣環境議題的追蹤,基金會走了三、四十年,仍一直在走。我們每年聚集、追蹤、整理相關的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注入,作歸納、也提出建言反思,今天好朋友們的聚集,是傳承、是感動。
COP29倡議全球推動永續,重申重視自然生態、環境健康的重要。台灣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淨零絕非僅單靠政府制度及企業投入就可以達成。我們必須更進一步重新反思人與土地、自然的親密關係。同時,加強「能力建構」更是氣候變遷調適工作重中之重, 氣候變遷署蔡玲儀署長經年推動公務體系的能力建構,希望依據調適行動方案,滾動式的盤點、整合、修正,優化氣候變遷運作,適度調整現有規章制度進行,與在地公民共進,這是攸關全民的「社會工程」。 基金會秉持初衷,與氣候變遷署合辦研討,承繼先進們多年的投入,追蹤氣候治理,喚起大家擔負責任、見諸行動!
在新冠疫情、美中貿易戰、房市泡沫破裂等不利因素下,中國經濟前途多難早已不是新聞。但中國經濟到底有多差呢?《華爾街日報》1日指出,在過度負債、過度建設與過剩產能的拖累下,中國經濟的巔峰時代已經過去。中國當初立下的「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目標,就算真的發生,恐怕要比北京所預期的時間延後數十年。
《華爾街日報》指出 ,中國經濟如今負擔過重:數百萬棟空置與仍未完工的大樓;數兆美元的龐大債務讓地方政府疲於奔命;...
OpenAI 發佈新模型 o3,ACR-AGI 測試逼近人類智慧水準,預示AGI發展潛力,但同時伴隨風險,需國際合作治理 。新技術降低客製化門檻的情況下,「OpenAI-微軟-蘋果」聯盟或致市場兩極化。宏觀論之,美中競爭影響 AI 格局 ,高昂開發成本需公眾支持,規模法則仍待關注。(本段摘要由AI輔助生成)
立法院今三讀通過修正國土計畫法,將國土功能分區圖作業期程再延長6年。各黨團認為展延原因主要是因配套措施不足、子法未定、地方政府與民眾溝通不足及對農民權益的影響尚未充分解決。
環境部推動環評改革,今年展開「總體檢」。據了解,環評作業準則中擬納入氣候變遷、社會影響、原住民三大新興議題;針對氣候變遷議題,除建議應提升相關氣候調適計畫,也正討論擴大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涵蓋範疇、以及在環評時納入更完整的碳盤查。
環境部公告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NDC)的減碳新目標,相較2022年本次目標提高至「減量28±2%」。另外,為配合新目標達成,環境部擬擴大碳盤查範圍,將納入超商、客貨運、醫學中心與量販百貨等行業,並強調此次修法是要讓企業了解盤查做法,暫未規劃查驗、徵收碳費。
本文探討人工通用智慧(AGI)的可能性及其風險,分析技術障礙(如「幻覺」及對經驗的需求)與哲學涵義,涵蓋就AGI的可行性的不同論戰,並簡介其爭點與近期發展。本文主張,對AGI的擔憂往往源自對去中心化的不信任及對系統的缺乏信心,而歸根究底,真正的威脅並非AGI,而是人類那僵化的價值體系,也正是目前AI系統所反映出的鏡像。本文強調,面對數位時代,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倫理框架,以重新定義「美德」,並指導AI在社會中的角色。